“数字四平”态势感知平台正式运行一年来,完成了11个行业部门数据、1060个前端影像和传感器感知单元、523个业务场景应用的全面融合,建设了包含72种算法的人工智能算法仓,事件平均发现、通报、响应、处置全流程时间降至30分钟。“数字四平”态势感知平台为我国中小城市建设“一网感知态势、一网纵贯全局、一网事件处置、一网协同共治”全域数字化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参考,实现了城市数据基础设施“提效能、控风险、降成本、减负担”的建设目标。
数学建模驱动精准决策
我市地貌多样,域内河流交错、山丘起伏、平原辽阔、草原广袤。如何基于地貌特征和全域2381个高点铁塔点位分布,构建覆盖区域最广、投入设备最少、建设成本最低的高点视频覆盖区域是平台集约、节约建设的关键。通过与吉林大学专家团队合作,利用数学建模先进技术在现有铁塔中精准选址,实现前端感知设备的精准落点、覆盖区域的精准推算、重叠区域的最小化处理,最终通过硬件设备的高效利用,实现建设费用大幅压减。平台启用至今,累计注册用户5520人,归集基础数据86大类、8442项。我市林业、农业农村、消防等部门,均积极推动线下业务向线上转型,依托摄像头等前端感知设备和高效的数据共享通道,充分发挥平台远程巡视、数据汇聚等便捷高效优势,监管从定期巡视转为随时巡视、数据从单机汇总转为全网汇聚、指挥从无线对讲转为视频融合联动。通过平台创新“图层无经纬”叠加的“林、田、路、水”专属图层,在规避涉密风险的同时,顺利实现数字化时代的“屏上调度、屏上监管、屏上核验”。
融通共享提升利旧能力
“数字四平”态势感知平台在构建了数实融合型智能治理体系的同时,还创新建设纵底横边的多平台融合中枢,以高度兼容、即接即用、多维融合的特点和优势,与已建成的“数字梨树”“数字林业”“发改项目管理”等平台无缝融合。以AI算法仓模型,充分赋能“利旧”感知单元数据,实现无投入的数智化转型,管理机制也从人盯到数管、人巡到智巡的深层次应用转变。在融合“数字梨树”“数字林业”应用的基础上,今年4月,平台采用跨标准应用、跨环境兼容、跨领域共享的模式,完成与市发改委项目中心管理系统的实时数据对接。此次对接,有效解决了不同政务平台数据不能共享、要素不能互用、应用不能联动的问题,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共享互认、实时传送以及两套平台应用的无缝切换互用,充分激活了数据要素潜能,深入探索了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通途径,为跨行业数字平台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深度融合应用,提供了可复用度极高的成功案例。
数智应用赋能基层减负
平台充分依托人工智能技术,融合多类专业AI大模型,高效推动社会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、由经验预判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、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。实现将人工巡视变为智能监测、将电话受理变为线上多源受理、将线下集中办公变为线上协同办公,PC端和APP端的融合应用,解决传统因天气、路况等原因导致人工巡视不及时等系列问题,从而全面提升“掌上盯、掌上办、掌上巡、掌上报”能力,减轻基层人员巡、查、看、管、报等日常工作负担。平台启用至今,累计发现各类事件、隐患线索78037条,日均系统应用36355次、调用前端摄像头19377次。2023年8月,双辽市红旗街1农户院内煤堆虽未燃烧,但内部异常高温具有较高自燃风险,其房屋周边有大片林地,平台热感监测发现后,AI自动判断、发送至具体人员,通过实施降温处理,有效防范一场森林火灾发生。平台投入使用以来,有效地推动了我市数字化转型,有力地支撑管理科学决策和业务协同发展。1年来,针对72类判读基础算法,共收集算法数据3231条,构建算法模型523种,算法训练过程中共计调整模型参数128次,各类算法模型评估共计2615次,前端感知点位平均匹配3种以上算法模型,满足各场景化应用需求。平台算法仓设计体系和AI智能学习能力得到了验证,可以实现数字技术对治理需求精准捕捉,对平台发现的消防、环保、林业等事件线索,均已实现AI发现、校验、发送、审核;均可在“秒”级单位内应发尽发;均可在“分钟”单位内实现应签尽签,有效地提升了事件苗头发现能力和处置响应效率,真正做到“人在屋中坐,态势全掌握”。“数字四平”态势感知平台的建设和应用,是数字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,也是数字城市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,有效实现了由“九龙治水、各自为政”向“一龙管水、握指成拳”的深层次转变。良治造就发展,只有顺应人民的需要,不断推进治理创新,高度契合并满足人民的新要求,才能实现有效和良好的治理,才能实现人民安居乐业,社会安定有序,国家长治久安。